百分点舆情

专项报告 |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焦虑”情绪洞察

专项报告,新能源汽车,情绪,舆情监测

据国新办最新数据,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份额65%,今年累计出口同比增长1.1倍。中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汽车工厂”。

在此背景下,百分点舆情以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者情绪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对2023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舆情走势、关注焦点及信息敏感点的研究,发现“车型”“品牌”“技术”是消费者关注最高的话题,而“里程焦虑”“电池安全”“自动驾驶”是引发消费者负面舆情的主要爆发点。

敏感情绪一:里程焦虑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电池续航能力和充换电设施建设是否完善等问题也持续受到舆论关注,引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情绪。

“里程焦虑”相关事件词云图

图片

01 充电桩建设不足 引发消费者担忧

充电桩建设不足包括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公共充电桩维护不到位、消费者安装私人充电桩难等方面。

02 商家不专业行为挫伤信任度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车企夸大续航能力或使用最理想状态下的续航里程进行宣传。但实际使用体验与宣传不符,导致消费者对车企失去信任。另外,部分车企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利用升级系统限制车辆充电功率、放电功率或电池容量,导致车辆充电速度下降、动力减弱、续航缩短。

擅自“锁电”频繁登上热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03 养车成本上涨 令出行预算超支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多地公共充电桩价格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养车成本增加,与购买初衷相悖,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压力。

媒体报道

上观新闻:涨幅高达87%!上海新能源车主吐槽“充电太贵,服务费也涨了” (转载量:451)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能源汽车充电涨价影响几何(转载量:272)

网民声音

微博用户@星**:油费里面有一半的是税,电动车现在什么税都没交的,国家现在等于在养猪,等肥了再杀。

微博用户@梦***:涨价不可怕,相比油车还是划算的。但是资本有“得寸进尺”的问题。


敏感情绪二:电池安全

汽车作为大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关乎生命安全。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备受消费者关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自燃事件成为讨论焦点。

“电池安全”相关事件词云图

图片

01 电池故障率放大恐慌情绪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相关的召回数量排在召回原因第一位,主要涉及动力电池软件或硬件故障导致车辆在行驶中失去动力、电池热失控等问题。电池故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仍令消费者担忧,尤其是车辆行驶、充电或静止过程中自燃事件的多发,对新能源汽车车主的信心有一定的影响。

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召回涉及问题排行

1701052918349092.jpg

(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02 电池特性存在安全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因自身的结构特性以及复杂的线路系统,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尤其在涉水、高温等环境中,易存在电池包漏电、电路系统短路、电池过热自燃等安全风险。此外碰撞后还存在高压系统受损,导致高压电裸露、短路、电池起火等次生风险,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态度较为敏感。

案例:

10月4日,某网友在微信、知乎、微博平台发布文章《这个国庆,我整理了全网报道的2023年1-9月的23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数据库》。

全网转载量:372  全网阅读量:740,000+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敏感情绪三:辅助驾驶


近年来,疑似“自动驾驶”导致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从而引发大众对新能源汽车上路安全性的普遍担忧。从关注热点来看,消费者对“自动驾驶”“NOA”“刹车”等功能关注程度高,此外对事故后品牌能够提供的维修、服务等也较为重视。

“自动驾驶”相关事件词云图

图片

01 车机系统不稳定增加安全隐患

目前,国内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水平尚未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车机故障,引起消费者对行车安全的担忧。根据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中,行车安全辅助系统的故障投诉占比近3%,“领航辅助系统”“主动刹车”“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的故障被提及。

网民声音:

微博用户@我*****:开了一年半的XXX,在红绿灯路口左转的时候突然加速然后失去动力让靠边停车,还好当时前方没有其他车辆,不然得追尾。

某品牌自有APP用户@阿*****:在嘉闵高架上使用NGP辅助驾驶时,半小时内出现3次故障,第一:转向灯无法关闭,第二:进匝道失效,第三:***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自动一把方向向右,幸亏我的反应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02 商家夸大宣传以及销售“误导”购买

目前,我国自动驾驶技术水平还在发展中,但一些车企品牌夸大其词,将“少接管”、“自动变道”等功能作为新车型的卖点。再加上部分销售人员“误导”购买,风险提示未提醒到位,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信任度过高,安全事故频发。

案例:

@河南交警:河南高速交警总队四支队接到报警称在京港澳高速安阳段有两辆小车追尾,其中一车逃逸。通过调取数个卡口数据,发现驾驶员在发生事故前一直都在驾驶位上睡大觉,该车一直在第一车道“自动行驶”。

@南京交警:驾驶人孙某将车辆设置为定速巡航模式,用头戴式运动相机拍摄沿途风景,没有发现前方有事故车辆停在路中,追尾上去,酿成二次事故,所幸无人员伤亡。

公关建议

事件负面性越强,情绪“反刍”风险越高

负面事件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情绪记忆,当同类事件发生时,大众会自然唤起已沉淀的记忆,形成情绪“反刍”,再次陷入舆论压力。因此,涉事品牌应尽快解决问题并正面引导,减少负面情绪沉淀,对潜在风险进行常态化监测,避免危机爆发。

集体维权令车企舆论压力持续扩张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垂直平台的涌现,使得车主更容易聚集起来维权,对车企造成舆论压力。集体维权的出现会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加深品牌的负面认知度。因此,相关主体应高度重视消费者舆情走势,及时干预处理可能出现的爆点,避免事态恶化。


获取完整版报告:关注百分点舆情中心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情绪洞察报告。


声明:本报告以百分点舆情洞察系统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分析师定性研究。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如需引用及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数读事件推荐

暂无数据

深度报告推荐

暂无数据